文/罗华昌中医
古中医防未病,保民众大健康。图片
黄芪这味药,在中药里算得上是 “补气猛将”,《神农本草经》称其 “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可见其补气之力自古便受推崇。它最擅长补脾胃之气,像有的人总觉得浑身乏力、说话都没劲儿,稍微动一动就喘,吃饭也没胃口,这多半是气虚了,用黄芪来调治,往往能让气血慢慢足起来。它还能固表止汗,那些稍微一活动就满头大汗,或者天气不热也总冒虚汗的人,用对了黄芪,汗就能收住不少。另外,黄芪还能利水消肿,比如气虚导致的腿脚浮肿,它能帮着把多余的水湿排出去,同时又不伤正气。对于一些气虚引起的免疫力差、容易感冒的人,黄芪也能帮着提升抵抗力,就像给身体筑起一道坚固的防护墙。
但黄芪虽好,却不是人人都能吃,这四类人要是乱吃,不仅补不对,还可能惹出麻烦,吃错了真能让人后悔一辈子。
第一类是气滞严重的人。这类人本身就浑身憋得慌,胸口像堵着一团东西,总想叹气,肚子也胀胀的,大便还不成形,总感觉排不顺畅。中医讲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而黄芪是补气的,补气之力偏强,要是给气滞的人吃了,就好比往堵塞的管道里再硬塞东西,只会让气更堵。就像有的人本来只是有点胸闷,吃了黄芪之后,胸口像被石头压住一样,喘不上气来,连吃饭都觉得噎得慌。《医学衷中参西录》里提到过,补气之药若用之于气滞者,易致 “气机壅滞更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那些平时爱生闷气、情绪低落的人,本身肝气就不顺畅,再吃黄芪,很可能让气滞加重,还可能引发胃胀、嗳气不止,别提多难受了。
第二类是阴虚有火的人。阴虚的人平时总觉得口干舌燥,喝水也不解渴,晚上睡觉爱出汗,手心脚心老是发烫,舌头红得像熟透的草莓,还没什么舌苔。这时候身体里 “阴液” 不足,就像大地缺水一样,容易 “上火”。而黄芪性温,补气的同时容易生热,给阴虚有火的人吃,就像往干柴上点火,只会让 “火气” 更旺。比如有的人本来就失眠多梦,吃了黄芪之后,夜里更睡不着了,心烦得厉害,甚至嘴里还会起溃疡,喉咙也干痛得像冒火。《本草汇言》中说 “阴虚内热,火炎于上者,不宜用之”,就是因为黄芪的温燥之性会耗伤阴液,让阴虚的症状雪上加霜,不光难受,还可能拖成慢性病。
第三类是有湿热或食积的人。湿热重的人,脸上爱出油,嘴巴里发苦发黏,大便黏在马桶上冲不干净,舌苔又黄又厚腻;食积的人,肚子胀得像个球,胃里总反酸水,还带着一股食物不消化的酸臭味。这两种情况,身体里本来就 “堵” 着湿热或积滞,需要的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而黄芪的补气作用会让这些 “垃圾” 更难排出。就像有的人吃了黄芪之后,胃里像塞了块热石头,又胀又烧,还可能拉肚子,大便更黏腻,甚至皮肤冒出红疹子,又痒又痛。古人说 “湿盛中满者忌用”,就是因为黄芪会助湿,让身体里的 “浊物” 排不出去,越补越堵,整个人都没精神。
第四类是血压异常且辨证不属气虚的人。虽然有的气虚型高血压能用黄芪辅助调理,但如果是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平时头晕头胀、面红目赤、脾气暴躁,一测血压就高,这时候吃黄芪就很危险。肝阳上亢的人本身就 “火气” 往上冲,黄芪的补气升阳作用会让这股 “火气” 更旺,就像给沸腾的水再加火,血压可能一下子飙上去,头晕得更厉害,甚至心慌、头痛难忍。还有的人本身血压不稳定,搞不清自己是不是气虚,盲目吃黄芪,结果血压忽高忽低,浑身难受不说,还可能引发其他问题。所以血压有问题的人,千万别觉得黄芪是 “补药” 就乱吃,吃错了可能比不吃还糟。
说到底,黄芪是好药,但得用对人。就像再好的食材,也得看体质是否合适,不然补药也可能变成 “毒药”。如果拿不准自己能不能吃,一定要找专业的中医师看看,结合症状、舌象、脉象好好辨证,别凭着自己的感觉瞎吃,不然真可能吃错了后悔一辈子。
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公众号留言,我为你专业分析
亲爱的各位网友,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
在交流中,我发现不少朋友面对身体小状况时,不知如何应对,也不了解自身中医辩证类型,存在健康困惑。
现向大家说明: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健康问题,我会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为大家做辩证分析。
但因网络交流限制,无法面对面详细诊断,所以我只能提供辩证思路,不能给出具体用药指导,望理解。
我会每天挑选并回答 几个网友的辩证问题,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并详细回复,希望能帮大家了解身体,树立正确健康观念。
本文内容原创,如有转载请标明 “转自杏仁弘道”,侵权必究。最后,希望朋友们再关注《杏仁弘道》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两个公众号,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专业配资门户,配资合作网,756金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