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秋佳节,月满人间,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寄情抒怀的绝佳时刻。那轮高悬天际的明月,承载着团圆与思念,寄托着高洁与哲思,更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或思乡、或孤独、或高洁,无不诉说着中华儿女的深情厚谊。值此中秋,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流传千古的月亮古诗词,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美好与温情。
图片
1
静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秋,二十六岁的李白客居扬州旅舍。夜深人静时,清冷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床前,恍惚间竟如秋霜铺地。这刹那的错觉,既因月色皎洁如霜,更因独在异乡的孤寂心境。诗人猛然抬头,见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圆月自古便是团圆的象征,此刻却映照着游子的形单影只。
他凝望明月,思绪却早已飘向千里之外的故乡。那低头沉思的瞬间,饱含着对亲人的牵挂、对故土的眷恋,更有对人生漂泊的感慨。李白以“疑”“望”“思”三字,将刹那间的情感起伏凝练成永恒的思乡图景。明月虽圆,人却难圆,这轮跨越时空的月亮,至今仍在诉说着游子的共同心声。
图片
图片
2
望月怀远
张九龄〔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李林甫排挤,被罢相贬荆州长史。这首诗应就写于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他独立于苍茫夜色中,见浩渺海面升起一轮明月,清辉遍洒人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轮明月跨越山海,将天涯化为咫尺,却照不亮宦海沉浮的孤寂。他吹灭烛火,任月光盈室,披衣起身时,寒露已悄然沾湿衣襟。
月色虽美,却难解相思,他欲掬一捧月光赠予远方亲友,终是不能。于是只能回到榻上,盼在梦中与亲人相会。这轮见证过盛唐气象的明月,既映照着诗人的高洁品格,也承载着千古以来人类共通的情感——纵使相隔万里,心仍与明月同升。
图片
图片
3
月 夜
杜甫〔唐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长安月色如霜,杜甫困于叛军之手,遥望鄜州方向,写下这首《月夜》。诗中“鄜州月”是虚写,却承载着诗人对妻儿的牵挂。他想象妻子独对明月,小儿女尚不解思念之苦,反衬出妻子的孤独与坚韧。“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以月下久立的细节,勾勒出妻子忧思成疾的形象。末句“双照泪痕干”,将个人团圆之愿升华为对和平的渴望。这轮跨越战火的明月,既是私情的寄托,亦是时代悲音的见证。
图片
图片
4
中秋夜
李峤〔唐代〕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开篇“圆魄上寒空”,一个“圆”字点明中秋之月圆满明亮,高高悬于清冷夜空,尽显澄澈高远之姿。“皆言四海同”,众人皆道此时四海共沐同一轮明月,尽享团圆祥和。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以反问之态,道出千里之外或许正风雨交加。这轮明月,既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又引发诗人对世间万象的思索。其诗打破常规思维,借中秋月景,揭示出表象之下现实的复杂多样,颇具哲理意味 。
图片
图片
5
中 秋
王守仁〔明代〕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王守仁此诗作于其历经坎坷、潜心悟道之时。前两句以“去年”“今年”中秋天气阴晴不定作比,暗喻人生起伏无常,而“白发相侵寻”更添岁月流逝、壮志未酬之叹。但诗人笔锋陡转,“吾心自有光明月”一句,将外在月色升华为内心澄明,彰显其心学“心即理”的哲学境界——只要内心光明,便永远处于团圆之境。尾联“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则突破时间局限,将月之圆满融入天地常明之中,传递出超脱物外、随处皆可安顿心灵的豁达胸襟。
图片
图片
6
十五夜望月
王建〔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以月光铺洒中庭、树间栖着寒鸦之景,勾勒出静谧清冷氛围。“冷露无声湿桂花”,无声冷露悄然打湿桂花,更添几分寂寥。后两句由景及情,“今夜月明人尽望”,点明中秋之夜人人仰望明月的普遍情境,而“不知秋思落谁家”,以疑问作结,将秋思这一抽象情感具象化,似秋思如物般飘落。这轮明月,承载着王建的羁旅愁思,也勾起千古以来游子的共同秋情。
图片
图片
7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唐代〕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此诗作于唐懿宗时期,彼时社会暗流涌动,他却以轻松笔触描绘中秋奇景。首句“玉颗珊珊下月轮”,将飘落的桂花比作玉珠,自月轮缓缓而下,画面灵动优美,尽显中秋月色的皎洁澄澈。“殿前拾得露华新”,诗人于殿前拾得沾露桂花,清新之感扑面而来。后两句“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借嫦娥之典,以浪漫想象解释桂花飘落之由,将神话融入现实。这轮中秋月,在皮日休笔下成了浪漫的载体,让诗作充满奇幻色彩与童真意趣。
图片
图片
8
中秋月·中秋月
徐有贞〔明代〕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此词是对中秋月的深情礼赞。开篇“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直接点明中秋之月的独特,它比平日更为皎洁明亮,似带着一种专属的圣洁。接着“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由眼前的圆满联想到月的无常变化,暗含对人生起伏的感慨。但下阕笔锋一转,“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抛开人生愁绪,尽情享受当下的团圆美好。“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直白地表达出对年年中秋、岁岁团圆的期盼,饱含着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
图片
图片
9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宋代〕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栊,雨湿纱栊。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辛弃疾此词作于其闲居带湖期间,壮志难酬,中秋又遇无月之景,愁绪更添。上阕以“忆对”起笔,回忆往昔中秋,丹桂飘香,花月映于酒杯,何等惬意;而今宵楼上一人独饮,唯见云雨湿了纱窗,对比鲜明,尽显落寞。下阕“浑欲乘风问化工”,欲质问上天为何如此,然“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无奈至极。满堂唯有烛花摇曳,词人只能“杯且从容,歌且从容”,以表面的从容掩盖内心的悲愤,将报国无门的苦闷寄寓于这无月的中秋夜。
图片
图片
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任上,与弟弟苏辙七年未见,值此佳节,借酒浇愁后写下此词。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天问起笔,尽显豪迈洒脱,又藏着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他幻想“乘风归去”,却又担忧高处寒凉,最终觉得人间更值得留恋。下阕借月转照无眠之人,埋怨明月偏在离别时圆,而后领悟到月有圆缺、人有离合乃常态。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对弟弟的思念化作美好祝愿,以豁达之态,传递出跨越时空的深情。
图片
备注:文章/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专业配资门户,配资合作网,756金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