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秋日澄明,最宜静心。本文精选六首超脱名利、治愈人心的秋日古诗词,以“酒盈杯,书满架”的闲适为引,诠释“名利不将心挂”的豁达。这些诗词或写秋园独酌,或绘竹篱读书,皆以自然之景映照内心之静。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淡泊,王维“临风听暮蝉”的空灵,皆在秋光中沉淀出超越尘嚣的智慧。愿读者于此间,得一刻清欢,悟半世从容,让心灵在诗酒书香中寻得归处,于纷繁世事中守得自在。
图片
1
秋日偶成
程颢〔宋代〕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名句译文:不受权势富贵所迷惑,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这首诗是程颢反对王安石变法后,被贬谪回到洛阳后所作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宋代理学大家超然物外的哲思与秋日特有的从容气度。首联“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以秋晨自然醒的闲适开篇,东窗日影斜照,恰似秋阳的温煦染红了窗棂,暗喻时光在从容中流淌,无急促之态。颔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直击秋日哲思——静观秋草摇曳、秋云舒展,万物皆有自得之趣;春生秋杀,四时佳兴本与人意相通,尤在秋日,天高气清更易生发“与天地同”的共情。尾联“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则升华至理学境界:秋日的从容,不在外境的贫富,而在内心的定力。
全诗将秋日景致、理学思考与人生境界熔铸一体,无刻意雕琢,却见天地浩然之气。程颢以秋日为镜,照见的是“道通天地”的豁达与“思入风云”的深邃,最终归于“豪雄”的至高人格——非关武力,而在心性的圆融自洽。这种秋日里的超然与自得,十分典型地体现了宋代理学家知天命、乐大道的通达态度。
图片
图片
2
饮酒·其五
陶渊明〔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名句译文: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陶渊明此诗作于弃官归隐后,具体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东晋乱世,文人普遍陷于名利纠葛,陶渊明却以“心远地自偏”的哲思,在秋日人境中筑起精神桃源。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恰是秋日超然物外的绝妙写照——秋菊凌霜而开,南山在夕照中更显苍茫,人于其间采菊,目光偶然触及南山,人与自然的默契浑然天成,无刻意求静之痕。尾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更点出超脱的至高境界:秋日里的从容,非逃避世俗,而是超越对“车马喧”的执着后,与天地四时同呼吸的自在。
全诗以秋为背景,融儒道之思,将超然物外的心境与秋日物象熔铸一体,既见隐者对名利的淡泊,更见哲人对生命本真的深刻领悟,成为千年来超脱世俗、怡然自得的经典范本。
图片
图片
3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唐代〕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名句译文:我拄着拐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这首诗是王维写给裴迪的酬赠诗,裴迪是王维好友,两人都隐居在终南山,常常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此诗字句间浸透着唐人“诗中有画”的天然意趣与隐逸情怀。首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以秋山秋水的动态入画——寒山因秋深而色泽愈浓,秋水日日流淌如岁月轻语,恰似王维笔下的水墨长卷,不着刻意雕琢,却见天地本真。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写诗人倚杖门外的闲适姿态,临风听蝉,蝉声与秋风应和,正是秋日特有的清寂之音,暗喻对世俗喧嚣的疏离。
颈联“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捕捉秋日黄昏的经典意象:渡头夕阳将沉,村落炊烟袅袅,一派“暧暧远人村”的田园静美,无一丝人间烟火气的焦灼。尾联以接舆醉歌、五柳为喻,将裴迪比作春秋隐士接舆,自比陶潜,在秋日暮色中狂歌,尽显超然物外的洒脱与知己相得的怡然。全诗以秋为幕,以景写心,将辋川秋色、隐逸之思与人生境界融于一炉,既见王维对自然的沉醉,更见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至高心境——超脱名利,复归本心,在秋日里觅得永恒的自在。
图片
图片
4
渔歌子·荻花秋
李珣〔五代〕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名句译文:绿水就是我的家园,船篷就是我的屋舍,山珍海味也难胜过我每日三餐的糙米鱼虾。面对盈杯的水酒,望着诗书满架,我已心满意足,再不用将名利牵挂。
前蜀灭亡后,李珣不仕后蜀,对前蜀怀有故国之思,便向往江湖,创作了大量描写隐逸生活的词作,这首便是其中之一。首句“荻花秋,潇湘夜”即点明时地——秋深荻白如雪,潇湘水畔夜凉如水,橘洲佳景如屏风徐徐展开,恰似一幅天然的水墨长卷。碧烟轻笼中,明月洒银,小艇垂纶刚罢,渔父披一身秋露归家,此等景象,无丝毫名利场的喧嚣,唯有秋夜的清寂与自在。
下片转写生活细节:“水为乡,篷作舍”,渔家以水为家,篷为舍,鱼羹稻饭为日常,酒盈杯、书满架,日子简单却自足。末句“名利不将心挂”直抒胸臆,将超脱名利的境界点破——非刻意逃避,而是心无挂碍后的自然从容。李珣身处五代乱世,文人多陷于功名纠葛,他却借渔父之口,道出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秋深荻白,月明星稀,人间至味不过是一壶酒、一卷书、一篓鱼,何须被名利所累?全词以秋为幕,以渔家生活为骨,将超然物外的心境与秋日物象熔铸一体,既见隐者对自然的沉醉,更见哲人对生命本真的深刻领悟,成为五代词中超脱世俗、怡然自得的经典范本。
图片
图片
5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黄庭坚〔宋代〕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名句译文:世事在风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刘裕在重阳登临戏马台,与群臣宴会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此词作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是作者被贬谪宜州后重阳节登城楼与幕僚们宴集时即席而作,是作者的一首绝笔词。首句“诸将说封侯”与“短笛长歌独倚楼”形成鲜明对比,众人追名逐利之际,诗人却以秋日登高为乐,于笛声中透出对世俗功名的疏离。“万事尽随风雨去”一句,既合秋日萧瑟之景,又暗喻人生无常,而“休休”二字更添洒脱意味。下片转写宴饮之乐,“酒味今秋似去秋”看似平淡,却暗藏对岁月流逝的坦然接受。末句“白发簪花不解愁”尤为精妙——重阳簪花本是传统,但白发老翁簪花而笑,非但不显衰颓,反添几分天真烂漫,将超然物外的怡然之态写得生动可感。
全词以秋日重阳为背景,融景、事、情于一体,既见黄庭坚被贬谪后对名利的淡泊,又见其在困境中保持的豁达胸襟,堪称宋词中超脱世俗、怡然自得的典范之作。
图片
图片
6
行香子·秋与
苏轼〔宋代〕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名句译文:早晨来到院子里,感叹时光荏苒,岁月流逝,默默催人老身患一身病。如今万念俱空,把所有心事,都换作千杯酒来饮。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这首词属悲秋之作,作于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深秋。上片“昨夜霜风”直入秋意,寒风先侵梧桐,正如命运先侵衰颜,无法回避的衰老之痛,被“不语书空”的静默消解——醉、病、慵,非颓废,而是与秋光和解的姿态。下片“朝来庭下”转写白昼,光阴如箭却似有意伤人,苏轼却以“付与千钟”的酒意应对,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三花叠映,恰是秋日里最浓烈的自在。全词无悲秋之叹,反见秋深处的通透:衰容不可避,但心可醉;万事不可留,但酒可留。苏轼以秋为镜,照见的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至高境界——超脱名利之累,在秋的萧瑟中觅得怡然自得的底色。全词借秋写怀,融景、情、理于一体,既有对衰老的无奈,亦有对生活的达观,堪称宋词中写秋抒怀的佳作。
图片
备注:文章/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专业配资门户,配资合作网,756金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